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10  更新时间:2015/4/20 11:26:54  文章录入:hbh  责任编辑:hbh

一、独立——最高贵的品质。

亿万富翁雷.克洛克是麦当劳的创始人,在一次采访中,主持人问他是否喜欢免费的午餐。克洛克说:“我从不吃免费的午餐!” 然后他解释说:“几年前美国加州的蒙特雷镇发生了一场危机,蒙特雷是鸬鹚的天堂,可那一年鸬鹚的数量却骤然减少,生物学家担心出现了禽鸟瘟疫,环境学家认为海水污染已经超过极限,一时间人心惶惶。科学家们最后发现原因是镇上新建了钓饵加工厂。以往,蒙特雷的渔民在海边收拾鱼虾时,总是把鱼内脏扔给鸬鹚吃。久而久之,鸬鹚变得又肥又懒,完全依赖于民的施舍过活。后来蒙特雷镇建起了一座加工厂,从渔民那里收购鱼内脏,作为原料生产钓饵。自从鱼内脏有了商业价值,鸬鹚们的免费午餐没了。但过惯了饭来张口的日子,鸬鹚仍然日复一日等在渔船附近,盼望食物能从天而降。不用说,救命的鱼内脏没有降临,他们边的又瘦又弱。很多都饿死了。世世代代靠别人养活的蒙特雷鸬鹚已经丧失了捕鱼的本能。这就是我不肯吃免费午餐的原因。”

鸬鹚因依赖丧失了独立,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经常问我的学生:“你们独立吗?是否能够自己洗衣、做饭,遇到困难是否总是向周围的人求救?这时很多同学都犹豫了。现在的孩子都是一家人的掌中宝,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心理,这种依赖心理的产生同父母的过分照顾有关,对子女过度保护的家长,一切为子女代劳,他们给予子女的都是现成的东西,孩子头脑中没有问题,没有矛盾,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处处都依靠父母。这种教育模式剥夺了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增长能力、增长经验的机会,妨碍了子女独立性的发展。如果学生时代养成了依赖的习惯,当你离开学校,踏上社会后,一旦离开了“保护伞”,就会不知所措,特别是在挫折面前,更是灰心丧气、意志消沉、悲观失望。如果遇到激烈的竞争,就可能迅速摆下阵来,被社会所淘汰。这就要求在教育中我们要砍倒孩子们所依赖的大树,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依赖是可怕的,依赖会使人丧失自我,依赖就像是毒品,让人欲罢不能。因此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首先让他们自己先解决,从现在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每个人出生之后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当他们独立完成一项任务,作出一项决定,克服一次挫折,战胜一次自卑,放弃一项虚荣,这样他们才感到自己不是无能的,才能树立起探索世界、尝试新任务的勇气。当他们逐步培养起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做事的能力,以及独立人格和独立精神的时候,才会获得优秀的生活品质,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孩子们的人格在那一刻才开始变得高贵起来—因为独立。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青少年期是独立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期青少年独立的需要异常强烈,要求摆脱家长、老师的控制及同伴的压力,需要情感和行为双方面的自主。此时期无论学校还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要给青少年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机会和权利。否则,就会导致他们过分依赖或过分叛逆的心理.孩子们独立性的人格特征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教育的结果,尤其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充当着独特的角色。工作中总结以下几点以和大家共同探讨。

1.让孩子们学会愉快的接纳自己。

要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首先要使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对自己采取接纳的态度。每个学生都有优点,也都有弱点,有的发现的优点和缺陷,就当成包袱背起来,老是压在心头,连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都看不到了。于是自己的精神优势被自己的弱点与缺陷所压垮。自身的潜在的能力与智慧被自身的弱点与悲观所泯灭。从而为自己设置了障碍。要想排除这些障碍,就得教会孩子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除了课本上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外,我觉得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受到感染。每次考试,无论小考还是大考总会有考的差的神情沮丧的学生,这时如果分析考卷,效果往往很糟糕。这时不妨讲个小故事:农夫家里养了三只小白羊和一只小黑羊。三只小白羊常常因为有雪白的皮毛而骄傲,而对那只小黑羊不屑一顾。不但小白羊,连农夫也瞧不起小黑羊,常常给他吃最差的草料,时不时还对它抽上几鞭,小黑羊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初春的一天,小白羊与小黑羊一起外出吃草,走得很远。不料寒流突然袭击来,下起了鹅毛大雪,不一会儿,灌木丛和周围全铺满了雪,雪天雪地雪世界。它们打算回家,但雪太厚了,无法行走,只好挤作一团,等待农夫来救他们。搜救小羊的农夫只见四处一片雪白,哪里有小羊的影子,又急又累,大汗直流。正在这时,农夫突然发现远处有一个小黑点,便快步跑去。到那里一看,果然是他那濒临死亡的四只羊羔。农夫赶紧抱起小黑羊,感慨地说:“多亏小黑养呀!不然,羊儿可都要冻死在雪地里了!”听完故事后,孩子们抬起沮丧的头,眼睛里闪出希望的光芒,顿时信心百增。他们不再只紧盯着自己糟糕的成绩了,似乎发现了自己也有别人无法企及的优点,对自己有了充分、准确、客观地认识,因此他相信许多别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也能做到,而且会做得更好。从此,他们不再抄袭别人作业,考试不再企图得到别人的帮助,在心理上做到了独立。如果孩子能学会这一点,将比分析一百份试卷的效果要好得多。另外,我还用生活中的真人事迹来感化孩子们的心灵,用伟人哲理性、鼓动性的话语来自滋润孩子们柔弱的心田。使学生们在学习中愉快的接纳自己,相信不用依赖别人自己也能做得很棒,细细品尝独立带给他们的快乐!

 2.提供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对自身潜能的肯定,是追求成功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要让学生有自己相信自己、自己战胜自己的信心。只要坚信“我能行” ,一股新思想的动力就会象流泉一样充实着头脑并改造自己的人生。因此要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这是激发他们表现欲、创造欲、发展独立人格的灵丹妙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他没有感到自己作为一个创造者的自尊感,如果他不能自豪地抬起头来走路,那么,所谓个性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应尽量安排一些能充分显示学生智力、道德、意志力的活动,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感兴趣,都能志愿参加,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我的舞台。“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在课堂上,鼓励同学勇于当众发言,人物对话比较多的课文让同学们自己充当文中的角色,就像话剧演员一样鼓励孩子们去表演,在表演中同学们不但轻松的领悟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还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体验到了自己作为一个创造者的自尊;另外,通过多元化的课外活动,诱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最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组织活动,独立处理班级中的一些具体活动及发生的一些问题,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理性思维、责任感和采纳他人意见、团结合作的民主意识等也是值得肯定的做法。

3.给孩子们创造困难的陷阱,让他们在磨练中成长

在《狼性教育》的封面写着这一句话:“强者不是宠出来的,也不是惯出来的,而是在逆境中成长,在历练中成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所谓狼性教育就是在小狼刚有独立能力的时候,母狼就会坚决让它独自去执行任务,“狠心”地让它们去面对凶险的环境,在实践中磨练狼应该具有的意志品质。狼认为,要成为一只真正的狼,就必须具备独立处理一切突发事件的能力,否则只能是一只等待宰割的羊。人也一样,我觉得有时给孩子们来点狼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一个意志薄弱、缺少责任感的人,永远无法适应生活,承受未来。老师应该打破在封闭的虚拟状态中进行教育的老模式,经常向学生提一些只有克服某些困难才能完成的任务,促使他们的意志品质得到进一步磨炼。要让他们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体验饥饿感、失败感、孤独感,了解生活的艰辛和对未来社会承担的责任,培养艰苦朴素的品德,增强抗挫折的能力。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这种磨难教育的思想,对我们在现在与将来的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独立,这种高贵的品质在我们日益独生子女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中显得越来越重要,那么学生独立性人格的培养便成为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之一。希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能有利的结合起来共同解决这一问题!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