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余味隽永的诗,一曲余音绕梁的歌,一副意境悠远的画。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很多老师都在寻求最佳的答案,希望找到最有效的途径。那么,上好语文课的关键是什么?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文本解读,提倡“裸读”。
上好语文课,首先要重视文本解读,读懂文本,这是上好一堂课的起点。如果一个老师,连文本都没有读懂,那如何指导学生去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和领悟文章的内涵?
教师如何去进行文本解读,读懂文本?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做好“裸读”这一环节。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前提下,教师进入文本,和文本对话,这一点特别重要。选入课文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裸读,能让文本本身扎根脑海,让自己在教学中更贴近文本,就很少会脱离文本空读、假读,教师会不自觉地将学生带到令自己感动的语言文字中。也便于教师在独立阅读思考中,对文本有新的、独特的理解与感悟。我们说我们的课堂要常教常新,既为“新”,就不是教参上的那些“老”东西,这些“新”要靠我们教者在独立的阅读中,在从前教过以后的基础上的重新阅读中,有新发现,新感悟。一篇文章,教师“裸读”一遍是绝对不能够走上讲台的,必须要有多遍的“裸读”。在“裸读”时,读懂文章的内容及表达方式(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如何写?);读懂课文、把握课文的共性和个性、把握课文的教学价值等等。对文本有了深刻的认识,读出了每一个字里行间渗透着的作者的情感,深入作者的灵魂之后,我们才能够走上讲台。
当然,单纯的进行“裸读”,也是不能够上好语文课的,毕竟人的思维是有局限性的,这就要在教师“裸读”之后,再去查找资料,弥补我们“裸读”上的不足。
二、要精选教学内容。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的选择远比教学方法重要,甚至有些学者认为“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下一番功夫。
首先,我们是语文教师,上的是语文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所教的必须是“语文”的内容,要培养学生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学科特点,所教的内容必须符合文体的特点,所教的内容必须紧扣文本特色,有的老师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这就是忘了我们语文课的根本。
其次,由于语文所蕴含的语文知识的重复性,就需要老师根据文体的特点和文本特色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心理来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再围绕教学目标来选择取舍教学内容,这样精选的教学内容才科学恰当,才能高效地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再次,要避免在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上纠结不休。随着学生认知程度的增加,有些问题学生他自己就能够解决,如果教师再搬到课堂上来,那就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会“求末舍本”。比如,九年级的学生,对表达方式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如果每在一篇课文中,教师老是纠结“这篇文章用了什么表达方式”,那么在文章“咬文嚼字”上下的功夫自然受到影响。
最后,一节课的内容切忌面面俱到,不同的文本有各自的特色,也就是各有其长处,各有其出众的地方。我们教师就应该从文本中把那些具有特色的内容精选出来,深入地讲,放大地讲,像电影那样来一个特写镜头,展示一幅特写画面,引导学生专注地看,深入地读,读出内涵,读出感悟,融为自己的东西。“一课一得,得得相连”,一节课下来,学生有一个收获,那么所有课下来,学生的收获会是多么丰盛!
三、合理的设计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一样的教学设计,会带来不一样的教学活动,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合理、清晰、顺畅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
首先,明确教学重点、了解学习难点,这是教师对教学设计、内容处理时一项重要的工作。明确重点一定要吃透教材,语文知识浩瀚无边,单单一篇文章,可以学习的知识就很多,我们不可能要学生全部掌握,究竟在这一课中,我们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就要看教师吃透教材的程度。了解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状况,了解他们的思想、需要和兴趣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关注学情。
其次,要找好教学的切入点。找好教学的切入点,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一节课的切入点找的好,那么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的思路清晰明了,学生才能够轻松的掌握知识点。
再次,教学环节要简化,课件制作要简练,切记教学花样多。现在有些语文课堂出现“花样多、负担重、效率低”的现象,教学环节是一个接一个,课件制作是使人眼花缭乱。教学环节太多,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为了让这些环节一一呈现,学生还没来的及好好的感悟,就被硬生生的拉开。课件太过于复杂,制作的缤纷多彩,或插入动画、或链接影视,一节课下来,课上的热热闹闹,但是学生很多知识单单停留在感官上,并没有实实在在学到多少语文知识。
最后,要有意识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安静的阅读、独立的思考。我们经常说要调动课堂气氛,让课堂活跃起来,但是,在这活跃的背后,却让人看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变得肤浅与浮躁;缺少了一些我们传统教育特有的朴实和扎实,变得低效;过分追求形式,语文魅力没有很好的去品味。“静能生慧”,其实,在课堂上,气氛的活跃固然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氛围,但是让学生安静的阅读,独立的思考,更能够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安静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够把自己融入作品,去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
四、重视教学反思,写好“教后记”。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说过: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二十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二十次重复。在教学中,重视教学反思,写好“教后记”,这是上好一堂课的有效途径。
在教完一篇文章后,我们静下心来,对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学生碰撞的智慧的火花,或是教学中的败笔记录下来,思考以后的教学如何改进,如何把课上的更精彩,把自己的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新的境界。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每教完一篇课文后,就坚持写“教后记”,所以她的课才上的满堂生辉,常教常新。写“教后记”,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立刻记下来,以记促思,日积月累,一定有所得,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其实,上好一节语文课,归根到底是尊重语文常识,回归到教学原点,守住教育的本真,真诚的面对学生,真心的敬畏课堂!
|